温宿县博孜墩柯尔克孜族乡雪源村曾是深度贫困村。国网阿克苏供电公司“访惠聚”工作队驻该村后,帮助村民调整养殖结构、发展庭院经济、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村子越来越美,百姓富了起来。
走上脱贫致富的“牛”路
“脱贫路上,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好产业,考验的是工作队的真本领。”5月29日,国网阿克苏供电公司驻雪源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吴晓锋说。
工作队通过入户走访,逐户分析致贫原因,发现村民思想保守,自身发展动力不足。“村民大多养的是当地的土牛,经济效益差。”吴晓锋回忆道。
经过考察,工作队发现西门塔尔牛的出肉率高、肉质细嫩,每头售价是土牛的2倍至3倍,如果平均每家养2头,实现脱贫基本没问题。
工作队在充分征求村民意见的基础上,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讨论,多方联系,发动村民代表和有致富意愿的村民多地考察,决定先让党员、村干部和有意愿的村民带头养殖一批西门塔尔牛,让其他村民见到实效后,再以点带面。
随后,工作队调整了贫困户畜牧养殖结构,全村贫困户都改养西门塔尔牛,并且从科学饲养、购买保险、打疫苗、孕期养护、成年出售等全过程进行监督、指导。
村民温且姆·萨塔尔是第一批养殖西门塔尔牛的受益者。她说:“现在,我已经脱贫了。家里的20多只羊全部托管给其他人,省下的时间,好好饲养西门塔尔牛。”
踏出绿水青山的“远”路
5月的阿克苏市赤日炎炎,而在海拔近2800米的雪源村,嫩草新发、河水乍暖,春日的气息在这片深山里才刚刚蔓延。
“把树坑挖深一点,把土踩实,再往树坑里多垫些肥土,弄平整,好浇水。”吴晓峰一边给村民做示范,一边传授种树的门道。近年来,每到雪源村的“春季”,原野上、渠道边、大路旁、房前屋后,随处可见村民植树造林的身影。
守着青山,就要吃好“旅游饭”,现在成为雪源村村民的共识。而要端稳旅游饭碗,就必须植树造林,打造一流生态环境。
为此,每年植树时节,工作队队员就带领村民挖坑、种树。站在村庄高处,看着新种植的800棵柳树、300余棵杨树、300余棵杏树,村民吐尔迪·米尔孜脸上洋溢着笑容。
“工作队始终为我们长远发展着想,把雪源村的未来都规划好了,真的太感谢工作队了。”吐尔迪说。
今年春节过后,工作队就开始着手村容村貌及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工作队队员张俊清说:“现在我们在村里种植花草树木,就是为村里发展旅游业做充足准备。”
闯出因地制宜的“财”路
脱贫致富用什么招?工作队积极引导村民种植大蒜,用特色种植敲开致富之门。
去年秋天,看着满院堆放的大蒜,村民阿不都维力·黑力力兴奋地拍照发朋友圈,提前算起经济账。“春天工作队动员我试种大蒜,之前有点担心,在工作队的支持与帮助下,我现在种成功了,真不敢相信地里能产出这么多大蒜。”阿不都维力说。
去年年初,阿不都维力试种了2亩大蒜,产量400余公斤,工作队以单位为后盾,按照每公斤6元左右的价格全部回收,阿不都维力实现了增收。好消息瞬间传开,今年一开春,全村一半以上村民积极报名种大蒜。
“大蒜试种很成功,让村民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今年我们会鼓励更多的村民种大蒜。”吴晓锋说。
工作队还动员村民发展庭院经济。按照“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畜则畜”的原则,合理规划,因地制宜,引进优质土鸡苗1000余只,发放给有意愿养殖的农户,并邀请专家进行养殖技术培训。土鸡出栏时,主动联系销售商,以每公斤高于市场价的价格出售,助村民增收。
“今后,我们将继续深挖雪源村特色资源,持续巩固脱贫成果,打造山区特色发展模式,因地制宜搞好发展,让每位村民都走上致富路。”吴晓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