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庆光
非遗来源于民间民俗,植根于土地乡野,成长于世道人心,只有告别小众、走向大众,激活历史、融入时代,才会绽放生命新枝、充满生机地走向未来。
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之际,我区以“文物赋彩全面小康,非遗传承健康生活”为主题,通过线下线上相结合的形式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此展示新疆丰富瑰丽的文化遗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推动非遗“飞入寻常百姓家”,是“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的题中之义,也是丰富全面小康社会文化内涵、更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文化需求的内在要求。
让非遗“飞入寻常百姓家”,要下好创新功夫。从口口相传的民族史诗,到环行急蹴的欢快舞蹈,再到写满沧桑的历史遗迹,新疆大地上珍贵文化遗产缤纷多彩。为让这些“文化宝贝”变得可敬可亲可近,近年来,我区各地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理念,通过形式内容、手段载体的创新创造,让越来越多的非遗揭开神秘面纱,成为人们喜闻乐道的一种存在。实践告诉我们,只有深入挖掘非遗中蕴含的文化底蕴、传统智慧、当代价值,推出更多有思想、有品位、有内涵的文创产品;只有坚持以技术之“弓”射文化之“箭”,多上“云”、常触“网”,促进新技术在非遗传播中的应用;只有立足新疆,着眼全国,面向世界,非遗“飞入寻常百姓家”才会成为一种现实可能。
让非遗“飞入寻常百姓家”,要做好融入文章。和田市吉亚乡走“非遗+脱贫”之路,艾德莱斯绸为村民脱贫攻坚奔小康增加“确定性”,艾德莱斯绸传统编织技艺也在村民手中得到传承;阿克苏地区大力推进“非遗+旅游”工程,开辟出具有地域特色的非遗主题旅游路线,当地的葫芦雕刻、刺绣、传统小刀等产品受到疆内外游客的喜爱……把非遗化静为动、化高冷为亲民,使之嵌入人们的生产生活中,融入脱贫攻坚、全面小康、乡村振兴、文化强国、旅游兴疆等宏大的时代命题中,非遗才会获得内在生命力。
《新疆的文化保护与发展》白皮书指出,新疆“入选国家级、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的项目分别有83项、294项。”可以说,众多的非遗产品,既是各族群众精神寄托所在,也是创造未来美好生活的资源所在。使非遗“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构成元素,擦亮“新疆是个好地方”品牌,是你我他共同的使命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