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阿克苏6月18日讯 全媒体记者张治立、通讯员秦锐报道:“今年,我家种的麦子亩产520公斤,比去年增产40公斤。”17日,在沙雅县努尔巴克乡英阿瓦提村高效节水优质高产小麦种植生产示范基地,村民艾合买提·萨依木看着穿梭在麦浪中的大型联合收割机,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春耕前,艾合买提就把家里的15亩小麦入股村里的种植合作社,合作社与小麦制种公司、制粉公司签订生产订单,实行统一品种、统一耕种、统一田管、统一收割、统一销售。这不,小麦刚收割完,就被拉到距离种植基地3公里的粮站,经过水分测量、质量评估等程序,现场收购。
“只要质量好,水分指标达到国家标准,我们都按最高价收购。收购后,我们把小麦晾晒入库,给农民提供一条龙服务。”沙雅县努尔巴克乡粮站站长热合曼·库尔班说。正是“农户+合作社+公司+基地”的规模化种植模式,标准化生产、精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为小麦增产、农民增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记者了解到,阿克苏地区今年种植小麦220万亩(含春小麦),预计总产将达到88.13万吨,较上年增加2.58万吨。
为做好今年夏粮收购,阿克苏地区向自治区申报夏粮收购贷款8.17亿元,并设立了71个夏粮收购点,保证农民一手售粮、一手拿钱,杜绝“打白条”现象。
阿克苏地区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艾斯卡尔·艾哈旦木介绍,阿克苏地区已筹集足够的夏粮收购资金,夏粮入库各项准备工作全面就绪。
奇台县
“麦客”出征 会战“三夏”
奇台6月18日讯 通讯员白云峰、王月琴报道:“外面活儿很多,天好的话,我们一台收割机一天能收300多亩。”17日,奇台县碧流河镇塘坊门村农民李建刚说。
当天,李建刚指挥着2台小麦联合收割机,在石河子总场一分场的大田里抢收小麦。
今年“三夏”前夕,针对联合收割机机体大、移动不便的实际问题,奇台县农机监理站工作人员送服务上门,对参加跨区作业的农业机械,特别是联合收割机进行全面检查,为农机手提供免费培训、年检、入户办证等,发放《跨区作业证》、农机安全生产知识手册、农机互助保险宣传等服务。
奇台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殷刚说:“全县联合收割机共有800多台,目前已有百余位‘麦客’驾驶农机出征,赴石河子、奎屯等夏粮主产区参加全疆农机跨区作业‘三夏’会战。”
伊宁县
腾仓并库备收夏粮
本报伊宁6月18日讯 全媒体记者加孜拉·泥斯拜克、通讯员陈咏梅报道:“它能把外面的凉风抽进来,使空气流均匀进入粮堆,对粮食起到降温、除湿作用,确保仓内粮食温度处于0℃至5℃之间的安全状态。”18日,伊宁县金谷粮油购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金谷公司)阿热吾斯塘分公司保管员周德明指着粮仓里安装在地面上的通风笼说。
夏收在即,作为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金谷公司下好“先手棋”,积极腾仓并库,提前做好夏粮收购准备。连日来,粮仓保管员忙着对17个粮食收购点的60台输送机、51台(套)水分检测仪和小麦容重器等仪器进行全面检修、校验,并完成对空仓的消毒、人员的培训、场地的平整等工作。
今年,金谷公司计划收购小麦3万吨,已备有效仓容5万吨。为确保粮食顺利收购,金谷公司将依托收购点做到政策上墙、标准上台、样品上架,让售粮农民卖明白粮、舒心粮、放心粮。同时,金谷公司已通过向银行贷款、企业自筹等方式积极筹措资金,保证售粮农民“粮出手、钱入兜”。
喀什地区
麦收进度已过九成
本报喀什6月18日讯 全媒体记者韩沁言报道:“半年多的悉心照料,在这一刻见到了金灿灿的收成。”18日,疏勒县巴合齐乡斯日勒玛村村民艾买提·图迪捧着金灿灿的麦粒激动地说。
截至6月18日,喀什地区324.5万亩冬小麦已收割319.13万亩,预计今年总产达140万吨以上,较去年增产6万吨以上,有力保障了粮食安全。
“社会化服务让种粮有了丰收保障。”英吉沙县乌恰镇库其喀其巴格村村民佧米力·肉孜说。村里成立英吉沙县新希望种植合作社后,他把自家的6.6亩地交给合作社,今年的麦田管理社会化服务发挥了大作用:在疫情防控形势严峻的2月份和3月份,上百亩麦田“喝”上返青水,“追”上起身肥。
像新希望种植合作社这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遍布喀什地区。为确保夏粮颗粒归仓,喀什地区各县市、各相关部门召开农业生产现场推进会、视频调度会等,早谋划、早部署、早安排,积极组织调配农机装备和人力投入夏收工作中,确保夏收不误时、复播不断档,全力保障夏粮收割收购顺利进行。
今年夏收期间,各“访惠聚”驻村工作队组成志愿者服务队,帮助困难群众、空巢老人、孤寡老人、残疾群众抢收小麦。
目前,喀什地区夏粮收购到位资金10.22亿元,仓容充足,收购机械调校维修、空仓消毒、更换消防设施等各项准备工作已准备就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