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回族朋友把这道菜带到了全国各地。”通过一个个具象描述,彰显了大美新疆的多彩包容。
“穿越天山东西南北,走过新疆春夏秋冬,感受大美新疆的自然壮阔、寻古今历史的变迁发展、品味多元文化的多姿多彩、倾听各族群众的幸福心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网信办主任张军在序言中更是盛情推荐。
新疆之美,美在比较之后,发现她是最美。达人@第一次小姐姐 sun 在微博上记录了她的心路历程:翻越天山山脉前往巴音布鲁克的路上,从雅丹地貌黄沙大漠到有一点点绿色草原映入眼帘,再到半山腰上郁郁葱葱的云雾缭绕的针叶林,最后爬到山顶一望无际的高山草原,远处的积雪冰川,这是什么神仙所在呀……
达人@归野 buddy 一路走来,一路惊叹:“大美新疆,的确名副其实。”走过 40 多个国家的他,此前听别人说新疆很美,总觉得有些言过其实。行程没有结束前,他已经在心中印证了大美新疆的概念。“我想,新疆我还会回来的!
从《发现新疆》选取部分片段,一幅大美新疆之景几乎瞬间映入眼帘。对新疆的赞美,我想是源于热爱,热爱那里的山川河流,雪山草原,更爱那里质朴勤劳的人们和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
新疆之“新”
“身在江南望新疆,新疆远在西北方。站在新疆看中国,中国才是全中国。”百家讲坛主讲人、浙江大学研究员于钟华在序言《我见新疆多朴厚》中由衷感叹:“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故名新疆。
回望历史,新疆之“新”有这样的描述:清代,清政府平定准噶尔叛乱,中国西北国界得以确定。此后,对新疆地区实行了更加系统的治理政策。1762年设立伊犁将军,实行军政合一的军府体制。1884年在新疆地区建省,并取“故土新归”之意,改称西域为“新疆”。
在《发现新疆》这本书里,新疆的“新”远不止于此。人们对“新”的认知,是一种新鲜体验、新鲜探索,对真实、立体、形象的新疆的传播和重塑。新疆在《发现新疆》里是鲜活生动的“新姿态”“新气象”。
作者狄多华认为,本书的内核应该是“新疆情感”和“新疆视角”相叠加的“新疆故事”,是通过综合性的视角去“发现”新疆各个不同的侧面,去“发现”新疆的变与不变,去“发现”新疆的地理和地位,去“发现”新疆的自然和人文。
“为什么那么多人记录新疆、书写新疆、传播新疆、评点新疆,《发现新疆》字里行间有其答案——人人各有一种情结,民间自有一种情怀,都有重构新时代家国情怀的内心需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教授段莉认为,这场社会化参与式的文化行动有效营造一种新的时空和情感维度。
通过“达人西游”网络传播活动的成功实践,百亿级的浏览量,已然让网友们认识到一个新新疆,新疆在网络维度和心灵维度上变得不再那么遥远和生疏。《发现新疆》这本书正是通过对新疆“新”的探索和发现,让读者们能够在平行时空的维度里看见真实的、立体的新疆。
当“西部计划”“援疆建设”等等成为一代代青年的热血记忆,探索新疆、发现新疆、认识新疆、热爱新疆、传播新疆,更应该成为我们年轻一代认识中国、理解中国、讲述中国应有的底色。
中国有多大?新疆有多远?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发现新疆》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更像一个命题,记录时代,记录变化,反照现实,也折射人生。一本书有它的开篇和结束,但一个人却有无限的打开方式。
“援疆三年,我早已把心融在那里。我将捐出本书的稿费和版税,用于资助南疆阿克苏、喀什三个村考上大学的孩子,希望参与本书的作者们和我一样支持理解!”《发现新疆》作者狄多华以公益之心为“三年援疆路,一生新疆情”作结。
这应该也是开始——将激励更多的人走进新疆、认识新疆、理解新疆,为新时代背景下的新疆发展积蓄力量,接力奋斗。